玉石街上的明清古建築 李紅蕾 攝雨後的玉石街更加溫潤 李紅蕾 攝
  中新網淄博6月11日電 (高健 李紅蕾 周建霞)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龍泉鎮有一條經歷了一個多世紀風雨侵蝕的玉石街,這條老街兩旁全是青磚灰瓦的房屋,仍然居住在此的古稀花甲老人常說發生在玉石街的傳奇故事給兒孫聽。
  玉石街自渭頭河直通淄川西關。記者11日來到這經歷百年滄桑的老街,街面全由方方正正的大塊青石整齊鋪就,常年足踏車輾、歲月滄桑,粗礪的青石變得光滑圓潤,形同玉石,據說“玉石街”也是由此得名。
  淄博市淄川區龍泉鎮龍四村村委會主任王溪強也說不清楚玉石街具體的修建時間,只記得有碑文記載稱,清光緒二十一年即公元1895年,當地商號捐資修路,玉石街的一段“連五壩”(五個連續的坡路)初具雛形。至民國年間,龍泉早期的民族資本家張平三出資鋪路,造福百姓兼顧運煤生意。
  王溪強介紹說,別看現在玉石街上的行人不多,兩邊的建築也有多處破損。但玉石街曾是繁榮一時的商貿重鎮。史料有記載,因優質瓷土和煤炭資源,清朝以來,這裡不僅盛產煤炭和日用陶瓷,還有很多擀氈作坊,其中“渭頭河大瓮”和“龍口氈帽”極負盛名。
  沿著玉石街向遠處看去,記者發現玉石街兩邊有不少高門大戶、深宅老院,昭示著它曾經的繁華過往。
  88歲的王黃氏已經在王家大院居住了半個多世紀。院落有高高的門樓,裝飾著精美的石雕、木雕,鬥拱飛甍,氣度雍容。當年,王黃氏依父母之命,從淄川西關嫁到“擀氈”起家的王家。現代化飛速發展的今天,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她堅持居住在這傳統大院里,不肯離去。
  說起玉石街盛年時的景象,王黃氏語氣里流露出眷戀和惋惜,她說:“龍口(今龍泉鎮)當年的歷史,有廣泛流傳的兒歌作證:金圈子,銀台頭,玉石街,鋪龍口……北莊橋,橋上橋,人從橋下走,水從橋上流。
  玉石街位於村中央,從兩個南門進入並匯合,穿越村莊後,自北城門出。
  王黃氏說,當時,這裡店鋪相連,字幡招展,商賈雲集,車水馬龍。龍口村的大戶人家也大都住在這條街上,他們沿街建有高大的門樓,裡面大都是連著長長過道的三進院落,主院一般是四合院。
  記者採訪中,幾位當地的老人一同加入玉石街的回憶,他們清楚記得,上世紀六十代末,“玉石街”仍是當地的商貿、文化中心,龍口大集也設在這裡。那時每逢農曆四、九集,攤位擺得密密麻麻,貫穿街道南北。龍泉供銷社僅有的兩個門市部和一個飯店都設在玉石街上。
  當地村民介紹,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沿街村民蓋房時,有人偷偷從玉石街上撬石頭,一來二去,玉石街遭到嚴重破壞。現在已殘缺不全,僅龍一、龍二、龍三等村保存較為完整,龍四、台頭、渭一等村保存了一部分,長約2500米。
  相對於玉石街,年代更加久遠的沿街的古建築更加尷尬。記者看到,沿街一座精緻的四合院還保持著完整的形制。主屋木質的房柱、房梁已變成黑褐色,木質的房椽依舊細密。只是原來的灰瓦屋頂,為瞭解決漏雨問題,被主人換成了現代的紅瓦,顯得不倫不類。
  王溪強心裡很清楚,如果拆了玉石街建新樓房,肯定有經濟效益;如果保護玉石街,還要投入大筆資金。所幸的是,當地村民自發捐資百餘萬元人民幣決定修一條長300米,寬10米的“新玉石街”替代玉石街的交通功能。他仍在煩惱的是,如何找到一個結合點,讓百年玉石街既能保存歷史原貌,又能煥發現代生機。(完)  (原標題:最美鄉村探訪:山東淄川百年玉石街的變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06arxj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