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易國祥(武漢 公務員)
  1月15日發佈的中紀委三次全會公報中再次強調:嚴禁公款宴請、贈送節禮、違規消費;嚴查領導幹部到私人會所活動、變相公款旅游;將領導幹部收受禮金行為納入重點糾正範圍。並要求,在查處的同時還需點名道姓通報曝光。(1月17日《南方都市報》)
  去年中紀委對違規違紀的數次通報曝光,從開始的“隱性埋名”到後來的“點名道姓”,這種改進得到社會的一致好評。但一針見血的方式,現實中還很難完全做到,中央作此強調太有必要。
  進入年關,公款送禮以禮品冊、電子禮品卡等網絡送禮方式興起,在網上搜索“送禮神器”,竟然有449萬條相關結果,大多數條目是去年12月底以來的。但以普通人能夠接觸的信息來看,很難發現一個與“送禮神器”相關的“收禮神人”被祭旗。
  最近,制止公款在公園私人會所吃喝玩樂的黑幕被頻頻曝光,如北京紫竹院內的問月樓,湖南長沙岳麓山上的“麓山沁園”,杭州西湖旁的高檔會所等等,但公眾很難知道究竟是哪個部門哪個官員在這裡頂風消費,偶爾電視新聞曝光,敏感鏡頭一律“馬賽克”關照。
  對於違規事實和客體,我們其實並不忌諱。揭露和批評對事不對人,被視為人性化處理方式。在緊逼之下,違規方式會因時而變,違規場所會因地制宜,當事人則可能會金蟬脫殼,甚至安然無恙。一陣風過,二者會以更巧妙方式再度苟合。安徽某貪官在審判面前埋怨組織為何不早處理自己,原來這話的下家就在這裡——查處時職業性慎用“點名道姓”。
  想用東西打老鼠,又怕打壞了近旁的器物,我們稱為投鼠忌器。現在是不怕打壞了器物,哪怕是毀了一個單位的名譽,就怕傷著了老鼠,結果有些老鼠就變成了“老虎”。
  其實,“投器忌鼠”只是現象,對涉事官員設身處地的共情,頂不住涉事官員的背景和反作用力,剋制不住“培養一個幹部不容易”的矯情,甚至把曝腐與自己的成敗榮辱相掛鉤,其實質還是投鼠忌器。
  如果發現“送禮神器”露頭,就讓“收禮神人”亮相;公佈有染奢靡的私人會所,就把相關單位和官員曝光,既敢投鼠,又不忌器,雙管齊下,短平快“狙擊”,中央的“禁令”就會有像樣的威懾力。  (原標題:反腐警惕“投器忌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06arxj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